1984年夏天,畫家楊力舟和王迎春夫婦前往太行山革命老區采風,其間聽到了許多軍民團結抗戰的動人故事。一天傍晚,二人到山西省黎城縣黃崖洞寫生,當夕陽照在太行山峭壁上時,王迎春突然感到,光影斑駁的群山就像群雕。在崢嶸的巖壁上,她仿佛看到了太行軍民剛毅的群像。她與楊力舟一拍即合,當即決定展開創作。這件他們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太行鐵壁》,因以獨特的手法表現出太行山軍民的抗戰風骨,獲得了第六屆全國美展金獎。
何為“全國美展”?它的首屆展覽舉辦于新中國成立之前,它的評獎歷史有40多年,由其產生的“全國美術展覽獎”就是今天“中國美術獎”的前身。
作為美術領域國家級最高獎,中國美術獎也是我國文藝界少有的每五年才舉辦一次的藝術評獎。它體現了藝術家對時代萬象的體察與深思、才情四溢的創想與營造,它以多彩的筆觸勾勒出一幅中國現代美術發展的壯麗圖譜。
因展而生:與時代同行的“國展”基因
“中國美術獎”的故事,要從全國美展說起。
“中國美術獎”正式設立于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2009)舉辦之時,從每五年一次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簡稱“全國美展”)中產生。作為我國歷史最久的國家級綜合性美術大展,全國美展從一開始就飽含著強烈的家國情懷,是人們觀察中國美術創作趨勢的風向標。評獎是全國美展機制化、規范化的產物。經過十幾年發展,“中國美術獎”蘊含的“國展”基因和屬性得以彰顯,影響日益廣泛。
1949年7月,新中國曙光在望,北平藝專舉辦的美術作品展覽會展出了600多件作品。這次展覽團結了全國美術工作者,極大發揮了弘揚時代主旋律的作用,后被界定為第一屆全國美展。1955年3月,第二屆全國美展推出各畫種作品近千件,展現出新中國美術的勃勃生機。1960年6月舉辦的全國美展,從全國遴選了900多件作品在北京展出,后被認定為第三屆全國美展。1964年第四屆全國美展,出現了在國慶期間分幾個展區同步展出之后再進京辦展的展覽形式。1979年舉辦的第五屆全國美展開始探索為優秀作品評獎,中國畫《人民和總理》、連環畫《楓》、版畫《主人》3件作品獲得一等獎。1984年,在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舉辦的第六屆全國美展上,展覽制度得以明確,評獎活動作為機制固定下來。此后,全國美展均在國慶逢五、逢十年份舉辦。隨著時代發展,每屆全國美展在美術門類、展區設置等方面均有優化,比如增設藝術設計、動畫和綜合材料、實驗藝術等類別。今年,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舉辦的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將展示近五年來各類別美術創作的最新成果。
1955年,毛澤東主席參觀全國美展 呂厚民/攝 資料圖片
孕育經典:從生活中淬煉藝術精神
盡管早期的全國美展沒有直接開展評獎活動,但當時的入展評選、從展覽中遴選優秀作品出版選集等舉措,實質上也起到了表彰作用。許多新中國經典美術作品,正是最先經過全國美展介紹,逐漸為大眾熟知的,比如董希文的油畫《春到西藏》、羅工柳的油畫《地道戰》、李琦的中國畫《主席走遍全國》、王式廓的素描《血衣》等。
1955年,24歲的青年畫家楊之光以中國畫《一輩子第一回》參加了第二屆全國美展,作品展出后產生很大影響。這件作品畫面極其簡單:一位手捧選民證的老大娘欣喜萬分的神情和姿態構成了畫面的全部,站立姿態、面部表情乃至捧著選民證的雙手都頗為傳神,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作品大獲成功,更成為美術史上“新國畫”的重要代表。晚年的楊之光回憶說:“促成這件作品的首要原因是我的經歷,在舊社會我受的罪太多了。我畫老大娘站起來了,其實也在慶幸我自己站起來了,能挺直腰板做人了,人民從此是主人?!?/p>
強烈而真摯的情感如何落在畫面上?畫家對生活的捕捉和創作的才情,現實生活與藝術靈感的碰撞,讓這位“新社會老大娘”的形象躍然紙上。有一次,楊之光聽同學說起,媽媽把選民證視為珍愛之物,收藏在首飾盒里。他聯想到去農村采風時見到的老大娘,每次趕集時總是用小手帕包著錢的情景。兩個生活中的細節瞬間在他的腦海里碰撞,映現出一個打開手帕端詳選民證的人物形象。
1984年,早已因《起家》《狼牙山五壯士》等作品成名的詹建俊,又創作了油畫《潮》這件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金獎的作品。畫面簡潔而富視覺沖擊力,青年農民手扶鐵鍬,昂首站在春潮涌動的曠野上。作品以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彰顯出蓬勃的生命力和無盡的創造力,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時代精神的縮影。談及這件作品,詹建俊深有體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說起來是很概念性的一句話,但對我來說是具體的,就是不斷地在生活里發掘滋養藝術的源泉”,“我這件作品畫的是農民,實際上是要通過農村的改革反映整個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思想觀念上的解放”。
在《太行鐵壁》中,作者把彭德懷的一只手放在老鄉的肩膀上。皆因為當地百姓對彭德懷的懷念之情讓畫家感動。楊力舟說,黃崖洞的巖石點燃了我們創作的火花,但是作品所蘊含的情感來自人民和生活。
一輩子第一回(中國畫)楊之光中國美術館藏
正視爭鳴:淘洗好作品、發現好苗子
2019年,在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中揭曉的第三屆中國美術獎引發的關注令人印象深刻:評獎名額較上屆大幅縮減,僅有40個名額,評委仍寧缺毋濫,只評出37件獲獎作品;雕塑作品時隔30年再次獲得金獎;歷屆保持金獎穩固地位的油畫品類則首次無緣金獎……
透過輿論熱議的表象,關注“中國美術獎”,更需要回歸展覽與評獎的初心。參加全國美展的畫家們始終都需要面對這樣的問題:為什么畫這個,而不是畫那個?為什么這樣畫,而不是那樣畫?同樣面臨挑戰的,還有組織者和評審專家:一方面,組織者總是在通過各種辦法乃至新的技術手段,不斷優化評獎程序,確保評獎公平公正;另一方面,評審者也壓力滿滿,經過一輪輪投票篩選等嚴格程序選出的作品,不僅要面臨大眾的評價,更需要經受歷史的檢驗。
歷史上,全國美展在評選中也曾出現金銀銅獎的空缺;在推出大批精品、留下經典的同時,也有獲獎的作品從此沉寂;而圍繞全國美展和評獎結果的各種討論、爭鳴,更是從來沒有停止過。
正因為正視了藝術創作中的爭鳴,全國美展和評獎才能充分發揮把脈藝術發展、推動精品創作、發掘青年人才的獨特作用,并帶動自身不斷發展和提升。甚至可以說,圍繞藝術的討論和爭鳴,已然成為全國美展和評獎工作的重要部分。因為有了對精品的不斷審視、淘洗和淬煉,最終才能為歷史留下真正的時代經典。
從“美”的展到“美”的獎,雖然以“美”為名,全國美展和評獎從來不是“完美”的。它的目的也從來不是以此判定哪些作者的藝術水平已經“登峰造極”,或者為哪些作品貼上“天價”的標簽。早在1955年,第二屆全國美展選集的序言中就有這樣的表述:全國美展既要呈現美術發展中的新面貌,也需指出“還很不夠”的地方;既發現其中“很好的萌芽”,又“認真幫助這種萌芽的繼續發展”。
對于真正的藝術家而言,更不會把獲獎視為藝術追求的止步。在談到《潮》這件金獎作品時,詹建俊曾說:“目前來說沒覺得哪一件作品挺不錯了,通常在創作過程中挺有熱情,也挺有希望,等到畫完總還覺著這還差點,那還差點?!倍@距離他第一次參加全國美展已經將近30年。
20歲的靳尚誼,23歲的方增先,24歲的楊之光、侯一民、全山石、詹建俊,25歲的周昌谷……這些藝術大家,都曾作為初出茅廬的年輕面孔,帶著全新之作亮相全國美展——“發現好苗子”,為他們的成長鋪墊堅實的路磚,不僅是全國美展的初心擔當,也成為歷屆展覽和評獎中最被期待的部分。
2023年5月,中國美術館建館60周年系列展覽甫一開展,便引來觀展熱潮,3個月時間吸引40多萬觀眾走進展廳。中央圓廳里“致敬經典”部分尤為熱門,每件作品前都簇擁著細細品讀的人群??梢韵胍?,人們幾乎不會說起哪件作品曾在全國美展展出、是否獲得過金獎。此時,留下的作品已說明一切。
不久后,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的優秀之作將再次匯集中國美術館,新的中國美術獎也勢必再次受到聚焦。圍繞“獎”的故事還會繼續,而如何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美術作品奉獻給人民,創造屬于這個時代的藝術經典,更加令人期待?!。ㄗ髡撸褐煊腊仓袊佬g館館員)
太行鐵壁(中國畫)王迎春楊力舟中國美術館藏